![]() |
![]() |
![]() |
中国药店:www.ydzz.com
中国药店:www.ydzz.com
中国药店:www.ydzz.com
![]() |
![]() |
中国药店:www.ydzz.com
中国药店:www.ydzz.com
京沪药店为何没有取得与城市地位相应的行业地位?既有政策因素,也起因于独特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中国药店:www.ydzz.com
除了缺乏行业领袖,京沪零售药店还普遍缺乏在本土一家独大的企业,几大家族之间的差距不甚明显,这种势均力敌的结果是谁也奈何不了谁——除非通过并购来整合市场份额。所以业内常用“四大家族”或“五大家族”来形容北京和上海的主流企业,形象刻画了两地的医药零售市场格局。中国药店:www.ydzz.com
当无法蚕食对手的市场份额时,企业只能做大自己的盘子,但距离限制卡死了区域内的快速扩张通道,跨区域发展又难有作为。所以,京沪药店为何没有取得与城市地位相应的行业地位,既有政策因素,也起因于独特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中国药店:www.ydzz.com
历史与现状中国药店:www.ydzz.com
目前京沪的主流药品零售企业都有10年以上发展史,在业内堪称“元老”,简述这些企业的历史和现状虽然颇费笔墨,但有助于我们理解京沪市场的特殊性。中国药店:www.ydzz.com
金象、嘉事堂、同仁堂、医保全新,这是北京市医药零售业“四大家族”。金象大药房前身为西城区医药公司,2010年10月复星医药全资子公司上海复星医投以1.2亿元取得金象大药房控股权后,金象大药房正式归入“复星系”麾下;嘉事堂统一了海淀、朝阳、石景山等区医药公司,此后又收购东城区医药公司下属的永安堂,现为上市公司嘉事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同仁堂隶属于老字号企业同仁堂集团,旗下有位于前门大栅栏的同仁堂药店和同仁堂连锁店;医保全新前身为北京市医药公司,现控股方为北京医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华润北药系。中国药店:www.ydzz.com
上海的情况则更为复杂。上海的主流零售连锁药店包括:华氏、雷允上、上海国大、复美、上海药房、第一医药以及老字号童涵春堂、蔡同德堂、余天成等,其中最主要的几支力量是“上药系”、“复星系”和“第一医药系”。中国药店:www.ydzz.com
“上药系”旗下的零售药店品牌主要有华氏、雷允上、余天成。华氏、雷允上、信谊药房在两年前重组为新华氏,以“华氏”和“雷允上”进行双品牌运作,前身为市医药公司的华氏大药房将作为零售主体,雷允上负责旗下300多家加盟店(加盟商看中雷允上350余年的品牌历史),28家信谊药房则更名为华氏大药房北区店。中国药店:www.ydzz.com
作为上海本土企业中最老的老字号药房,229年历史的余天成原在郊县松江区,2010年被上海医药控股后进入“上药系”。据了解,余天成将在华氏大药房的引导下进入上海市区,原华氏杨浦大药房已更名为华氏余天成大药房,原计划定于2011年12月开业。中国药店:www.ydzz.com
“复星系”的零售药店品牌包括复美益星、童涵春堂、上海药房、国大药房。复星通过收购普陀区药材公司进入医药零售市场,目前有50多家直营店和300余家加盟店。上海药房前身为卢湾区医药药材公司,隶属于复星参股的淮海集团,目前有直营店40多家。仅比余天成小1岁、已有228年历史的童涵春堂药业连锁经营有限公司,隶属于复星控股的豫园旅游商城集团,其门店数量与上海药房接近。此外,复美大药房母公司复星医药通过持有国大药房母公司国药控股47.04%的股份,使国大成为其零售药店品牌之一。中国药店:www.ydzz.com
除了上药系、复星系外,曾与新上药传出整合消息的百联集团旗下亦有不少零售药店资产,包括第一医药、汇丰大药房和上海崇明药业连锁经营有限公司。第一医药前身为黄浦区医药公司,现有门店50余家,包括亚洲最大的单体药店——上海第一医药商店。汇丰大药房原属徐汇区,旗下亦有50多家门店,2006年被第一医药以3700万元的出价收入囊中。崇明药业的25家门店,系由第一医药通过控股其母公司上海崇明医药药材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药店:www.ydzz.com
蔡同德堂是上海的诸多老字号企业之一,由黄浦区药材公司发展而来,目前蔡同德堂药业有限公司旗下共有3块零售资产:坐落在南京路的蔡同德堂药号,在肿瘤等疑难杂症领域享有盛誉、位于金陵东路的群力草药店,以及蔡同德堂药品连锁有限公司,旗下有20余家门店。中国药店:www.ydzz.com
国企背景、年头久远——这两个因素让各企业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复杂程度在“雷允上”身上尤为突出,堪称市场格局的缩影。中国药店:www.ydzz.com
雷允上从苏州进入上海后的第一家店开在虹口区,名为诵芬堂、即雷允上北号,第二家雷允上西号位于南京路的静安区段,第三家店是黄浦区的雷允上南号。由于区域不同,现在的三家店已经属于不同东家:诵芬堂成为雷允上北区药品零售有限公司,隶属上药系;西号发展为雷西大药房,旗下有雷允上药城和雷允上西号(现为雷允上西区药品零售有限公司),隶属于静安区商委旗下的开开集团;黄浦区的南号被上海药材公司收购后组建了上海雷允上连锁,现已整合进入新华氏体系。所以,上海医药零售圈有“三个雷允上”的说法,足见市场之错综复杂。中国药店:www.ydzz.com
两个铁桶阵中国药店:www.ydzz.com
京沪市场众强林立的局面源于过去体制:京沪的医药批发集中在市级,区县只有三级批发,因此零售业务基本集中在区县,造成诸多零售药店在各自区县内的独大,有人将之形容为“划地为牢”。中国药店:www.ydzz.com
无论北京还是上海,我们可以看到主流连锁药店之间的共性:大都具有国企背景、背靠医药制造或商业批发的母公司、品牌历史悠久、在某个区域内占据市场优势,正是这几个特点,使得市场竞争难以扩大、仅见小规模冲突。中国药店:www.ydzz.com
品牌与网点的既有资源在限距政策下很难被突破,至少在一定区域内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者。其次,背靠大树的结果是,第一,每个企业的背后都很强大,如果是在二三线城市,市场放开后国企可能一冲即散,迅速被民企覆盖,但京沪药店只要母公司不放弃,零售就不会被轻易吃掉,因其母公司足够强势;第二,赢利不会作为零售板块的主要考量,脸面大于效益,因为零售不是主业而是末梢。中国药店:www.ydzz.com
“京沪药店根子上、骨子里还是国企的,国企和民企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宁可做不大也要保住脸面,做零售的目的是做品牌。”北京金象复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军在北京医药零售业浸淫多年,极为了解这个特殊的市场。中国药店:www.ydzz.com
所以,要想在京沪零售市场做大做强,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并购,比如上海华氏整合了恒德连锁、嘉定医药、云浦医药等企业,以及之后对雷允上、信谊药房的重组。但一方面并购只能针对中小型连锁,大连锁谁也不会轻易被收购。另一方面,并购的悬念在整合环节,一个“大一统”的零售品牌目前尚未在两地出现。中国药店:www.ydzz.com
以华氏与雷允上的整合为例,二者的前身分别为市医药公司和药材公司(类似于10年前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同泰医药连锁和哈尔滨市药材公司人民医药连锁的整合),除了“中西药两条线很难兼容”外,也有整合问题。据华氏某内部人士透露,整编后的新华氏旗下各零售药店保持了相对独立,信谊大药房改为华氏北区店后仍由原管理班子操盘,包括房产等资产仍在信谊天一药业手中。雷允上也有一套独立的管理班子,目前资产尚在上海市药材公司。再比如,第一医药收购汇丰医药100%的股权后,因为“汇丰”在徐汇区的品牌知名度,不得不对外保留其品牌,合并旗下管理机构和采购业务;“复星系”拥有如此多的零售品牌,目前也只看出其投资性目的。中国药店:www.ydzz.com
对此现状,徐军总结的几种态度相当到位:“一、没有做大零售的意愿;二、想做大的人挤不进来;三、没法兼并,谁也收购不了谁;四、收购不了只能自己开,但是政策不允许。”徐军认为,这种情况下,本土企业没有做大的空间,想做大只有“走出去”。中国药店:www.ydzz.com
北京金象大药房曾经有跨区域发展的计划并做了诸多尝试,结果不甚理想,徐军认为,问题在于人。金象以高薪鼓励管理层走出北京,响应者寥寥,习惯了超级城市生活方式的人,很难适应其他城市,也少了一些进取心。“大城市的地域观念决定了人员心态和企业文化,没有创业心态。”徐军认为,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国药店:www.ydzz.com
京沪一直缺少跨区域布点的连锁药店(除了国大药房),与湖南、广东的同行相比差距颇大。徐军认为,海王星辰之所以能走向全国,因为其总部设在移民城市深圳,员工中很少有真正的当地人,派出去开疆拓土的人都有创业心态,这是北京、上海企业做不到的。第一医药曾声势浩大地表示要打造全国3000家零售连锁药店的网络,其在郑州等地授权加盟的品牌店一度达到上百家,但是如今,第一医药的势力范围仍仅限于上海。中国药店:www.ydzz.com
![]() |
徐军认为,京沪药店业者缺少创业心态 |
影响市场资源进行重新分配的政策主要是“限距令”, 这一点已经无需多论,它直接导致了历史形成的势力格局被固化下来。“限距令”还将药店证照变成了资源——北京的药监局在册药店5500家,实际运营的只有4500家,除了关店后没有注销的药店之外,其余可能根本没有开店,抢到选址后以一个证照几万元的价格出售。中国药店:www.ydzz.com
还有一些政策制约了京沪市场。以金象大药房的发展史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的挣扎与无奈:中国药店:www.ydzz.com
在政策允许连锁药店跨省发展的初期,金象大药房也曾雄心勃勃。但实践中发现,虽然国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却没有配套的支持政策。反而是民企能够借助其创新模式顺利走出去,比如平价药房时期,一批药房从价格切入市场,国企一方面准备不足,另一方面受到限制——不允许动价格。徐军就坦言,在金象大药房准备尝试平价模式时,市药监部门领导致电反对,所以北京首倡平价药房者是民营企业德威治,金象错过了一个极好的扩张机会。中国药店:www.ydzz.com
北京医保全新大药房总经理李庆福曾供职于金象大药房,他清楚记得2004年8月17日这一天,因为这天之前北京市药监局一直不批药店。当时全北京市只有1500家门店,正是迅速扩张的大好时机,但因为无法获得新店审批,金象只能发展加盟店。2004年8月17日放开审批后,金象进入了发展速度最快的两年,但紧接着又面临“限距令”的阻挠,扩张难以为继。中国药店:www.ydzz.com
与北京企业的境遇相反,上海零售药店堪称政策受益者。上海医保高保障、全覆盖,其外来工医保一年就能为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大约10亿元的消费总额——2011年7月1日,上海将外来人口综合保障卡(20元/月/人)改换成“城保”,只允许到医疗保险机构(包括医保定点药店)消费。中国药店:www.ydzz.com
“2011年政策对上海医保药店有两个利好,一是部分常用慢性病处方药可以在定点药店登记式销售,二是又新增了一批医保店。”上海益丰大药房总经理刘湘岳表示,虽然上海的基本药物多达600多种,社区医疗机构配备齐全,网点多,抢去了药店不少生意,但药店生意依然不错,药品中医保刷卡比例可高达40%。中国药店:www.ydzz.com
无论日子过得紧张还是安逸,目前的京沪药品零售市场格局已经很难从内部打破,除非企业间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规模性的兼并收购,“人造”出行业巨擘。另一种可能性则是:放开市场、引入鲶鱼,在充分的竞争机制下,“剩者”为王。中国药店:www.ydzz.com
近期北京的一项新政策或将对市场格局产生一些影响。《北京市开办药品零售企业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对开店距离进行了调整:“在大型购物中心内开办零售连锁企业的直营非法人门店或经营类别为乙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可不受距离限制。”这一条款在北京爱心中联药房总经理任志强眼中后果很严重,“大型购物中心的放开意味着打开了北京市场,南方强势连锁企业将借店中店模式进入,3年内必使市场发生洗牌。”中国药店:www.yd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