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收藏本站|设为首页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观察

中药将亡于“药”

【2012-12-19】【作者:徐琳媛】【来源:医药观察家】【阅读量:100070】【 】【打印



  我们执行错误的“中药现代化”路线与国际接轨三四年,已经使得中药加速走向衰败。如果这种情况再继续5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中国药店:www.ydzz.com

  
——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
中国药店:www.ydzz.com

  2006年,骆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了上述一番话,在其做出此预言的4年前,我国第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纲领性文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出台,旨在推进中药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更有“雄心”的人还呼吁借此扩大中药出口及与国际接轨,随后,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进程轰然展开,相关部门更希望按照西医西药的标准和管理模式研究和管理中药,在行业内推行GAP、GSP、GMP等标准。中国药店:www.ydzz.com

  初衷甚好。然而,对中药现代化及国际化的疯狂追捧及热切期待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了其发展的无形枷锁,一方面,中药现代化最初仅是被简单地理解为了中药西制,企业陷入对中药制药技术和剂型的研究中,而忽视了中药本身的复杂性及独特性;另一方面,作为中药源头及其疗效保障的中药材却日渐被忽视,国家对中药材GAP的监管及审批也极为松懈,为扩大产量,中药材异地种植、粗制烂采、农药及重金属残留超标等问题频出,质量备受拷问,但价格却不断突破历史新高。中国药店:www.ydzz.com

  “药材好药才好”,2011年,骆老再度面对中药现代化这个命题时道出:中药将亡于“药”。在中药现代化的错误认知被逐渐修正之时,中药材却已在歧途上走得太远。中国药店:www.ydzz.com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如若原本支撑实践的根基已经消失,中药又何谈其疗效的真理所在?也就在近日,六味地黄丸遭遇了乌龙事件,本应一笑而过,却无意揭开了中药材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无标准可循的残酷事实,而在其外,中药材长期被诟病的“道地”性等等痼疾更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此时中药,已非彼时中药。中国药店:www.ydzz.com

  回归中药现代化及国际化,究竟是让中药更接近西方的循证医学思维,还是在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下保持中药的独特性,这或仍将被长久地讨论,但追根究底,疗效将永远是唯一的检验标准。突然想到CBS新剧中的福尔摩斯,这个思维严谨的辩证法推崇者在喝了中草药的“茶”而治愈了西药所未治好的感冒后,也不可避免地迫切想要了解并尝试更多这样的“茶”——或许,中药的魅力正在于此。中国药店:www.ydzz.com

相关阅读
·中药大品种的培育之艰 [2014-04-08]
·中药受阻“标准化” 日韩垄断海外市场 [2013-12-30]
·中药为何难拓海外市场 [2013-12-06]
·降价预期逼近 中药大品种培育如何突破困局 [2013-12-06]
·中药国际化正在艰难破局 国际标准缺中药版 [2013-11-20]
·中药走出去亟须掌握标准评定话语权 [2013-10-18]
·国外禁售+外资围剿 中药面临双重危机 [2013-09-22]
·中药配方颗粒审批紧 欲出国标提高准入门槛 [2013-07-17]
·中药民族药产业面临三大困局 [2013-06-28]
·中药面临多重发展瓶颈 未建质量标准体系 [2013-04-25]
·中药走出国际市场面临多重挑战 [2013-04-11]
·价格低廉让中医“大伤元气” 专家吁调整价格 [2013-01-04]
·阿胶行业迎新机遇 中药走出去成战略目标 [2012-12-17]
·中药国际化新思路 [2012-11-30]
·重大新药创制将循“三重”原则 着重培育中药 [2012-11-30]
·国际开始评估中药商用价值 [2012-11-27]
·多重优势构中成药堡垒 独家品种优势大 [2012-11-22]
·国家中药现代化战略指日可待 [2012-09-17]
·中药国际化步伐缓慢 提升质量标准成重点 [2012-09-14]


免责声明:中国药店网转载的新闻及评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我要投稿|广告合作|网站广告|有奖问答|调查报告|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2025, www.yd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药店 京ICP备2021018715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 不得私自转载文章内容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