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万宁专美中国药店:www.ydzz.com
早在各大连锁药店此番前仆后继地“变妆”之前,来自香港地区的屈臣氏和万宁已经充分享受了“美丽”的高速成长。作为最早进入内地药妆连锁业态的港资品牌屈臣氏,锁定15-35岁的女性客户群,过去五年里以34%的年复合增长速度开店,截至2011年底门店数量已达到1063家。比其晚进入中国15年的万宁,同期平均每年新开店数量也超过40家,占据了华东、华南、华北、西南四大区域20多个城市,2012年更是计划新开60家门店(表1、图2)。中国药店:www.ydzz.com
对比屈臣氏近两年在各区域市场的财务数据,中国内地药妆市场飞速起步的特征一览无遗。 作为和记黄埔旗下屈臣氏集团的保健及美容零售品牌,屈臣氏的业务遍布12个欧亚市场,而中国市场已俨然成为集团业务增长的“发动机”。集团财报显示,2011年,屈臣氏在中国内地市场新开262家门店,年销售突破130亿港元,比上一年增长37%,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的增幅也同样达到了34%;虽然对集团的收入贡献度仅为9%,但EBITDA占比高达21%。相形之下,欧洲虽为其最主要的市场(以其他品牌经营同一业态),不仅收入和EBITDA贡献明显下滑,且收入规模接近中国内地市场的5倍,EBITDA则不到两倍。与此同时,2010和2011年分别为9.3%和7.8%的同店销售增长,也远快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市场(表2)。中国药店:www.ydzz.com
过百亿的销售数据、超千家的门店数量以及逾30%的业绩增长,对觊觎中国内地药妆市场的本土和海外品牌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诱惑。除了已先期进入、背靠统一集团的台湾地区康是美与购入51%贵州一树药业的荷兰GRI集团旗下品牌舒普玛(SUPER-PHARM),日本知名药妆连锁店松本清(Matsumoto Kiyoshi)也已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的药妆店和超市投入百款自主品牌试水,为将来在中国开店做准备。随着药妆名号的日益走红,近年来这个细分行业的规模以每年10%-20%的速度扩张,增幅约是欧洲市场的两倍。中国药店:www.ydzz.com
美丽“代价”中国药店:www.ydzz.com
只是,药妆果然如看上去的那么美吗?中国药店:www.ydzz.com
海王星辰早在2004年就在深圳华强北开出了第一家药妆汇,看似火红却一直亏损,最终关门了事,并一度完全放弃了药妆概念,全力发展社区店。而同样率先“吃螃蟹”的杭州武林药店也因房租问题被迫关店。海峡对岸的康是美2005年就把深圳选为进入内地市场的第一站,之后的作为却实在难以恭维。2010年8月,日本第二大药妆店Segami与上海百龄药业合作在上海高档商圈设立日式药妆店,但眼下的结局却是:Segami撤资,合作中止。中国药店:www.ydzz.com
如果说早年的失败是因为国人刚开始接触“到药店买化妆品”的理念不久、消费习惯还有待培养,那么“外来和尚未念成经”除了合作双方分歧的主观原因之外,更多则是来自于“商品”的客观因素。中国药店:www.ydzz.com
Segami在引进日本进口产品的同时,曾寄希望在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的协助下实现“产品本土化”。日本药妆店崛起的背后是一大批本土药厂的支持—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促使中小医药企业转而生产化妆品与保健品,众多健康美容制造企业随之崛起,从而为药店“变妆”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反观中国,国产化妆品仍处于发展初期,销量仅在20%左右,虽然也有不少医药企业推出了化妆品品牌,但大多数药企仅有单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品线,远无法满足药妆店商品种类过万的铺货需求。而如果完全依靠进口商品,审批和高额关税是两道必须跨越的槛。同质化竞争无可避免。中国药店:www.ydzz.com
除此以外,虽然市场环境好转,但这同样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且不说积极“变妆”的药店,以丝芙兰(Sephora)和千色店为代表的化妆品专营连锁也几乎瞄准着同一群人的钱袋子(表3)。药妆店可谓面临着上有商场、中有专营店、下有超市的三重夹击。中国药店:www.ydzz.com
如何杀出重围?以海外药妆连锁以及屈臣氏、万宁的成功经验来看,多引进“独有品牌”,且积极研发自有品牌商品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在这些品牌的官网上,“自有品牌”的推荐往往都被安排在最引人注目的位置,或干脆以“独家呈现”的字眼展现。屈臣氏的2000多种自有品牌商品已覆盖肌肤护理类、沐浴类、头发护理、造型类、女士护理、男士护理以及保健品等,占到全部商品种类的20%左右。由于自有品牌实现了厂家到终端的直接对接,又省去了推广等费用,对消费者而言意味着更出色的性价比,而对商家而言则是更高的毛利;自有品牌只在自有门店销售,因此有利于药妆连锁突出品牌效应、培养顾客忠诚度。只是,自有品牌的开发并非易事,且极易产生质量风险。对刚刚启程的本土药妆连锁而言,修炼才刚刚开始。中国药店:www.ydzz.com
连锁超市药店扎堆变身“药妆”:美丽“钱”景
【2012-08-10】【来源:新财富】【阅读量:107500】【大 中 小】【打印】
本文共2页 当前为第2页
![]() |
相关阅读 |
· | 药妆工商合作为何败走麦城 [2013-11-13] |
· | 药店药妆路何方? [2013-09-29] |
· | 药店卖药妆,重铸断裂之链 [2013-09-24] |
· | 药店“妆”意何时浓 [2013-09-24] |
· | 药妆品牌逃离药房:渠道混乱 瓶颈难破 [2013-09-13] |
· | 药妆供应问题或可靠OEM贴牌解决 [2012-12-26] |
· | 本土药妆走药店渠道 不但要专注更需要深耕 [2012-11-28] |
· | 产业标准缺失 本土药妆十年长不大 [2012-11-06] |
· | 云南白药、马应龙等涉足药妆 争抢日化蛋糕 [2012-09-11] |
· | 药妆遇冷,药店热情不减 [2012-04-26] |
· | 华润万家、联华也杀入 零售业药妆“混战” [2012-02-21] |
· | 日式药妆中国行 [2012-01-09] |
· | 零售药店发展药妆的运营风险 [2011-10-12] |
· | 像做药那样做药妆 [2011-07-28] |
· | 寻找药妆根据地 [2011-06-21] |
· | 药妆:雾里看花不妨碍殊途同归 [2011-02-23] |
· | 企业扩张之路难行 药店化妆品市场陷"困惑期" [2011-02-21] |
免责声明:中国药店网转载的新闻及评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